中國車市的激烈價格競爭背後,看似消費者獲得了廉價汽車,實際上卻牽涉到安全與品質的犧牲。一位中國網友在社群媒體上爆料,他們公司拆解了某款品牌的電動車後發現,該車的三電系統晶片多數不是車規級的,而是使用了廉價的工業級晶片,例如STM32和DSP晶片來替代,儘管性能相當且價格更便宜,卻無法達到車規級的標準。
該網友指出,由於英飛凌等車規級晶片價格昂貴,隨著市場壓力增加,許多中國車企為了降低成本,選擇使用非車規級晶片。這種做法雖然在降低車價方面具有吸引力,但卻存在嚴重的安全與品質隱患。
中國汽車市場的價格戰不僅影響了供應鏈的穩定性,還引發了對產品品質與安全性的擔憂。一些業界人士甚至批評,這種簡單粗暴的低價競爭方式最終將導致偷工減料和銷售造假的問題。
面對這些挑戰,中國吉利汽車創辦人李書福直言不讳,指出這種價格戰對整個行業的負面影響,並警示使用非車規級晶片可能帶來的嚴重安全隱患。
因此,中國網友和業界人士紛紛呼籲,車企應該加強產品質量控制和安全測試,避免因使用非車規級晶片而對消費者產生潛在風險。